拓跋晃果然不负父望,长大后喜好阅读经史著作,而且都能通晓其中的“微言大义”,在文的方面已经使做父亲的大为惊奇了;在武的方面也出色得很:拓跋焘几次出征,他的建议都非常中肯,有时对敌情的判断甚至超过了久经沙场的父亲。拓跋焘甚为欣慰,以后拓跋晃对军国大事的建议,多被采纳施行。拓跋焘出征在外,就让拓跋晃在平城“监国”,即代替皇帝监管国政。拓跋晃颁布了一些奖励农耕的政策,使京郊一带的垦田数额大为增加。当然,他也不是没有缺陷,比如不听大臣高允的劝阻,轻信身边一些人的劝诱,私自经营果园农田,使自己的名声受到损害。或许,正因为文武全才吧,拓跋晃“为政精察”(《资治通鉴》卷一百二十六),即精明过人,洞察细微。这就与一个宦官——中常侍宗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。这个宗爱性情阴险凶暴,有很多违法乱纪的行为,拓跋晃对他十分厌恶,可是,拓跋焘对他却很信任。拓跋晃也有两个亲信,一个是给事中仇尼道盛,另一个是黄门侍郎任平城。
图片
拓跋余(?~452年)
这两人也仗恃着有皇太子这座靠山,在很多事情上专权独断,二人与宗爱的关系,简直是势同水火。宗爱担心自己的斑斑劣迹被仇尼道盛等揭发,来个先下手为强,向拓跋焘控告仇尼道盛等——平心而论,仇尼道盛与任平城固然不是雪雪白的猫儿,宗爱大概只是渲染、夸张,添了点油、加了点醋吧?拓跋焘雷霆大发,不但把仇尼道盛与任平城绑赴街市,斩首示众,太子宫的不少官员也受到牵连,被毫不客气地砍掉了脑袋。即使这样,拓跋焘的怒气仍然未能平息。这可把拓跋晃吓坏了,正平元年(公元451年)六月十五日,这位大魏帝国的堂堂皇太子就因忧惧过度,一病而逝,年仅24岁。他生前虽然没能做皇帝,后来他的儿子拓跋浚登基,就追尊他为“景穆皇帝”,庙号“恭宗”,因此无论《魏书》还是《北史》,都把他的生平事迹列入皇帝系列的《纪》中,当然,这是后话了。
刚刚安葬了儿子,拓跋焘就渐渐发现,原来这位长子是无辜的——显然,在这之前他之所以发那么大的火,就是认为拓跋晃是仇尼道盛等人的幕后指使者吧:好你个小子,我还健在,你就急不可耐地要抢班夺权么!如今,既然发觉儿子并没有这颗“狼子野心”,做父亲的就懊悔不迭了。渐渐地,这种懊悔情绪发展为对儿子的日夜思念,痛惜异常。而中常侍宗爱呢,他日夜侍候在皇帝身边,对拓跋焘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,心中也惴惴不安:坏了,照这样发展下去,那个暴君早晚会把一腔怨忿发泄到我身上,只要他一怒之下一声吆喝,杀我一个宦官,还不是如同宰一只鸡那样易如反掌么!为了保护自己,宗爱决定先下手为强,于正平二年(公元452年)二月初五日,刺死了拓跋焘。
老皇帝死了,他的法定接班人又死在父亲之前,下一位皇帝该是谁呢?左仆射兰延与侍中和匹、薛提等最先得到了消息——显然,这消息是宗爱提供的,而且,他们大概都没想到拓跋焘会遇刺,还以为是暴病身亡吧,不过,他们都一致决定:封锁皇帝的死讯,先确定一个皇位继承人再说。拓跋焘的嫡长孙、拓跋晃的嫡长子拓跋浚才13岁——其时,拓跋晃如果活着的话,应该是25岁,也就是说,拓跋晃13岁就当爸爸了。
(《高处不胜寒——皇帝与他的后妃儿女们》系列之357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- 上一篇:爆上战队奔奔者:特急一号志尊淳回归出演 看看演员10年的变化
- 下一篇:没有了